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兼中国化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国企公开课首讲

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我来清华和同学们见面有过三四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十几年前,我在华润时来做校园招聘推广。当时我希望大家去华润工作。有同学举手说,找工作第一选择是外资,第二选择是合资企业,第三是民营企业,最后是自己创业。没人愿意去国企。今天我不是讲课,而是希望能够号召大家,最起码能够说服大家在未来职业生涯里更多地加入国企、发展国企、做好国企。

企业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国家、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造就很多不同形式的企业,很难单一去讨论一个企业好与不好。在网上一搜,关于国企的评论声音很多。国企改革已经变成广泛的社会关注话题,国企目前所被评论、被研究的方面远远超过了国企自身。中美谈判会谈到国企,中国任何改革会谈到国企,税收改革会谈到国企,社会发展会谈到国企……国企已超出了企业本身的概念,变成整个社会能不能进步、能不能发展、能不能创新、国际上还能不能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今要讨论国企,不能简单看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必须看国企产生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从国家战略来看国企,要看到国企的成就和作用,当然也要看到国企的问题和改革。未来的国企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题目清华的老师和同学做了很多研究。我觉得已经超出了社会、国际对国企的一般理解。

对于国企是不是垄断、是不是效率很低、该不该存在等问题,我们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环境来看,研究怎么样对国家、社会、历史发展是最好的。因此,讨论的出发点是站位要高,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来认识,用“经济上合理、理论上科学、实践上可行、国际上认可”四个原则来分析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产生和作用

中国国有企业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史和历史进程的自然产物,不是有意设计、强加的过程。

100年前的中国是被蹂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0年前是抗日战争,40多年前是文革。中国真正发展经济是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40年来全面对外开放经济,真正腾飞式发展也就是20多年的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对于中国的工业来说,没有类似美国、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和机遇。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中国民族工业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而相对重要的重工业则发展缓慢。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GDP的30%,其中74%为轻工业。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逐渐产生并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共产党对发展中国经济的愿望、远见和魄力非常强。中国国有企业体制在“一五”期间的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和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否定和抛弃。

国有企业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认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承认国企的过程,国企是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迅速建立了中国的工业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作了环境条件准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文一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奠定了改革开放能够逐步起飞的基础。这是非常平衡的观点。

国有企业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举一个例子,芬兰的国有经济占到GDP的56%。他们对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几乎是同等的概念,非常注重保护。我之前曾说过国有企业的民族性问题,一个国家的企业都是外资也不行。对于国外的国有企业,我们应该看他们的管理方法,研究他们为什么管理效率比以前有进步。

新加坡更典型,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淡马锡,对国企采取“国资民营”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日常商业运营。淡马锡是一家非常高质量的公司,投资非常挑剔,管理得很严格,很多好的央企投资项目淡马锡都有参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曾有人说要废除国有企业,而现在国有企业的运营好过私有制企业,这样的想法就消失了。我们不能把国有企业当成一个异类来看,它在历史上存在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有企业的改革

改革永远和国企伴生,大家想到国企就会想到改革,原因就是老觉得国企不对、不好,要改革。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大幅度减税和国有资本收益增长的关系。总理表示,现在中国经济受到挑战,咱们就要更大幅度减税,减税后财政收入少了,为避免产生太大的财政赤字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第二个方法,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

这个关系很清晰,就应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国有企业到底缴了多少钱。国际上有很多国有企业向全民派发红利的例子。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必须让全国人民知道国企的经营和自己有关系,产生拥有感。2018年国有企业预算第一次被列进财政部的政府预算体系。整个政府预算分四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该和财政预算可连接,国有企业经营得好,财政就减税,人民就可以多发钱,整个财政就活了,做得不好就关掉卖掉,做得好的就发展。这样,国有企业未来就能真正变成国家经济民生、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天然存在两个普遍的矛盾:经济活动中与政府的矛盾及经营活动中所有者与信托人的矛盾。

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效率,大部分企业随着发展,投资越大回报率不断下降;二是动力,企业对人进行激励激发工作动力,但激励存在风险;三是权力,在用人、投资方面到底谁来决策,会带来一些矛盾;四是创新力,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但国企比较弱,因为创新力是所有因素合力的迸发。

国企改革是个波澜壮阔的过程,经过了大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比如从1979年开始,有扩大自主权、厂长负责制、企业破产、股份制试点、用人双轨制、供销挂钩等,不断提出新的改革方法。这些方法今天往回看都是历史,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发展。到了现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且向资源及公用事业等领域集中,国企战略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国有控股企业占全国规模以上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47%降到2011年26%。2012年到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今天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国企兼并重组等,目前国资委在全力推动这些改革工作。

总体来看,国企改革有几个特点:持续不断,与国家发展同步;摸着石头过河;螺旋式上升;实践为先,理论滞后,有了实践再推广起来;局部与碎片式,相对来讲真正统一的、大面积的改革还要再加强;之前改革处于相对较易的层面,逐步进入深水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回顾改革历程,中国的国企改革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过程不简单、不容易、不平凡。

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

国企在历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推动国家工业化、健全工业体系等方面都功不可没,用总书记的话说,“功勋卓著,功不可没”。

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促进后发国家快速工业化,健全工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国民经济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

从2003-2012年,在宏观经济增长带动和改革的推动下,国有经济规模快速发展,2012年国企增加值达到13.08万亿元。2018年进入世界500强榜单的国有企业超过80家。全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在不断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有所下降,维持在8%左右。178万亿的国企总资产对中国来讲是极大的财富,国企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政府公共开支及民生至关重要,所以国企自身资产要管好。

近五年来,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实现了较好的增长,2018年营业收入58.8万亿元,利润总额3.4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资产,吸纳了6000万人就业。实际上企业的第一责任就是提供好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机会。

国有企业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正如郝鹏书记刚才所说,国企承担了很多重大战略工程的实施,比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等。国企在航天、高铁、特高压输变电等许多领域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较快,国企抓住发展机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央企承担了3116个投资和工程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企承担了50%的项目,合同额超过了70%。

“新时代”国企改革进行时

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问题。

一是效率。国企资产回报率改善不大。同行业比较,国企比民企资产回报率低2-5个百分点。二是创新。国有企业在研发效率上与民营企业等有差距。

还有人说,国企还存在垄断、腐败、补贴、高杠杆低利率等问题。在此我做一个简单回答。

国企不存在垄断,国企所在的个别行业,是天然特权、国家授权的行业,比如说电网行业等,所谓的行业专营性是国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国企腐败在改善,两会期间,一位民营地产企业家发言时说,公司内设了400多人管纪检,但内部腐败依然非常厉害。可见,腐败问题是巨大的社会毒瘤。国企一定要把腐败问题治理好,严厉打击腐败。但反过来讲,这不是国企的主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企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大大改善。

国企并没有专门的补贴,存在的补贴也是国家给整个行业内企业的补贴,不单只对国企。而高杠杆低利率是因为国企能还钱。能还钱银行才借,利息相对低。有的国企因为经营比较差也一样借不到钱。

习总书记说:“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国企改革的目标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起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我建议可以考虑制定一个一流企业标准全面对标,财务指标、过程指标、效率指标都进行对标,这样慢慢企业就一流了。

简单总结,要理解国有企业,首先要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独特性,理解包括国际、国内在内的企业所有制的多种形式,理解国有、公众所有与私人所有的融合。一个人都独吞了那就成了私有制,是私有企业。全面混合所有制,变成现代企业制度,是公有制。当然,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多种方式中的一种,不等于一混就灵。

国企改革十大着力点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结论的学术讨论,针对这个我列了10点。

第一是所有者缺位。去年国务院第一次向全国人大报告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这样明确了信托责任,找到了所有者;第二是国企多重目标。国企有很多目标,赚钱、社会效益都有,必须尊重企业特性、效率属性、市场原则,并予以准确评价;

第三是战略管理不清晰。没有战略就会乱投资。从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的统一开始,行业选择、目标清晰、尊重市场作用;第四是评价标准不统一。必须要对标世界一流进行标杆管理,形成业绩文化,统一会计标准。

第五是运营效率不高。要真正地细化指标、目标倒推,对资本投入进行控制,对经营不善企业进行破产重组;第六是战略创新不够。要有专业洞察,把握发展规律及发展阶段,要有容错机制。同时,尊重企业家精神,尊重创造性。

第七是杠杆过高、债务风险。对于战略不聚焦的要限制借贷水平;第八是管理者及人才培养选拔的局限。选人者责任、选人的标准、评价及更换、人与战略目标的匹配、信任及授权,每一个都是大题目,有着巨大的改革需求。第九是激励机制及改革。第十是党的领导的落实。

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

国企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我曾就职于华润、中粮和中化,得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这些企业没有私有化,没有颠覆式翻新重来,主要是在市场激烈竞争领域发展,完全没有壁垒,大部分业务来自新建创立,管理团队由内部培养产生,而且可持续性比较强。

以中化集团为例。2016年以来,中化集团创新转型逐步深入,全面转向科技驱动的创新型企业,打造成为一家以石油化工为基础、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要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首先新进员工要了解他的理想信念。这绝对不是政治口号,是非常实际的。价值观不一致、理想信念不一致,想升官发财不要来国企,认可这点就在企业好好干。理想信念和经营业绩要有联系。人和战略要有联系。

之后是战略十步法。包括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有好的战略才能更好地执行。

再者就是企业经理人标准及素质要求。最后是比较适合国企的五步组合论。第一步要选经理人。所有活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选出、评价、激励、更换CEO。第二步是组建团队。第三步是发展战略。第四步是市场竞争力。第五步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就是让银行、客户、政府、员工、股东等评价你,是否能做好,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经理人。不合格是从第一步循环。各个央企虽然表述方式不一样,但大多数都用了业绩、战略、团队、评价、导向来评价这个人、换这个人,逐步提高央企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这样的评价机制央企就没有今天的进步和发展。

中化集团现在在推“科学至上”,整个公司的战略、团队、运营就从这四个字来。推动科学,没有研发、没有科技含量就不投资、不并购,任何的发展全以科研为主。

未来,中化集团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第一梯队里的化工企业,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中国目前非常遗憾的是没有类似巴斯夫、杜邦大的化工企业,而现在中国每年进口大量化工品。中化的未来一定在这儿,给他们十年时间,一定会创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研发科技驱动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有整合价值链,有规模、有盈利、可持续发展,是管理科学的新国企。国企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