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科技轰鸣,百年不休

130675102156982293.jpg

德国汽车工业先驱——奥古斯特·霍希

5a894321-eeaf-4920-ab65-a0c5c000b491.jpg

奥古斯特·霍希是奥迪公司的创始人。霍希毕业于萨克森州米特韦达镇的一个技术学院,霍希最开始是在曼海姆的奔驰公司工作,主要负责发动机制造,后来成为汽车制造部总经理。

1899年,霍希离开奔驰公司,自己在科隆成立霍希公司。霍希公司是德国第一个制造铸铝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壳的公司,以及第一个制作电力传输原件的万向轴和高强度钢齿轮的公司。

1902 年,霍希公司第一次搬迁,公司搬迁至萨克森州的莱辛巴赫,1903年开始生产两缸发动机。1904年,公司第二次搬迁,这次公司来到茨维考,公司搬迁后, 霍希又开始生产四缸发动机。1906年,霍希的四缸车在当时世界最难路况的拉力赛中赢得冠军,销量也突破100辆。

此后,霍希迎来事业低谷,因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存在分歧,霍希于1909年离开由他自己创立的公司,随即在茨维考另外成立了一家汽车公司。

1910年,奥迪公司生产的第一辆奥迪牌汽车出现在市场上。一战以后,奥迪首创汽车方向盘左置技术,并将挡杆移至汽车中部,让驾驶变得方便。

1923年,第一辆六缸奥迪汽车问世,并配有空气过滤器,这在当时是全球首创。同时,奥迪在德国汽车制造行家中率先应用了奥迪独家设计制造的液压四轮制动系统。1927年,奥迪将第一辆被称为“imperator”的八缸汽车推向市场。

“四环联盟”的诞生

t017a40e423e40ac623.jpg

在 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之后,霍希又遇到另一大问题,由于自己的名字已在之前的公司注册,新公司的名字成了大问题。当时霍希来到了他的铁杆追随者菲肯彻尔家中与 其商量名字问题,由于霍希注册了一大堆与“霍希(Horch)”相近或相似的名字,在经过长时间讨论都没有合适的名字能用。这时在角落里写拉丁文作业的菲 肯彻尔的儿子突然喊出“爸爸,Audi”,在拉丁语中,“Audi”是“听”的意思,而霍希(Horch)在德文中也是“听”的意思,从此Audi公司就 诞生了。

奥迪轿车的标志位四个圆环,代表着合并前的四家公司。起初,在萨克森州共有四家汽车公司,分别是茨维考市的奥迪和霍希汽车公司、开姆尼-西格玛市的漫游者汽车公司以及乔保河市的DKW汽车公司。

1932年,这四家汽车公司合并为汽车联盟股份公司,合并后,汽车联盟成为当时德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公司。四环标志分别代表着这四家公司,四个圆环大小相同,环环相扣,代表这四家公司地位平等。

裹挟起伏在战争的洪流

20 世纪20年代,奥迪、霍希、DKW和漫游者四家汽车公司各自对应不同的细分市场。但生产能力的上升要求车企不断拓展市场,提高销量,快节奏的产销需要大量 的成本投入。外来的汽车品牌对德国本土品牌同样带来不小冲击,德国汽车工业此时才发现很难依靠自身解决财务问题,需要银行的支持。

于是,萨克森州银行开始为汽车工业贷款,此后,萨克森州银行为了保持其在汽车行业的利益,以四家公司为基础,建立了汽车联盟,总资产为1,450万马克。

1933 年德国汽车展上,汽车联盟第一次以公司的形象出现,其展出的四环标志奥迪前轮驱动中型汽车引起了轰动。1938年,奥迪推出了发动机性能更优越,内饰设计 更现代化的奥迪920车型。其配备的ohc发动机功率达75马力,最高车速140km/h。这种动力大体积小的车型在市场中深受欢迎。之后,奥迪将前驱的 传动方式改为后驱,侧置底盘代替了中央方型底盘,并有6窗型和双门4窗型两种。这款市场需求量很大的车投放不久就完成了一年的销售任务。

1933年到1939年间,奥迪汽车联盟发展迅速,其销售额从6千5百万马克稳步上升至2亿7千6百万马克;员工从8,000人增长至23.000多人;汽车年产量从17,000辆增长至67,000辆。

汽车联盟致力于技术开发,共在德国和其他国家获得了3,000个以上专利权,能够看出汽车联盟的研发能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凭借其无数的技术开发成果、研究成果和创新观念,汽车联盟为现代汽车的创新起到了领导作用。

正当汽车联盟势头发展正劲时,二战的爆发打断了汽车联盟的快速发展。1940年,在生产完最后一辆民用汽车后,汽车联盟被迫生产军用车辆。

二战以后,汽车联盟位于萨克森的汽车制造厂被前苏联占领军没收并拆除。此后,公司许多高层人员前往巴伐利亚,并于1949年在因戈尔斯塔特建立汽车联盟股份有限公司,新汽车联盟并仍以四环作为标志。

正 当公司准备重新起步时,1954年8月9日,巴伐利亚金属加工业爆发了一次大罢工。当时心汽车联盟有员工5,000人,许多员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 资、改善工作和居住条件。罢工一直持续到1954年8月31日,新汽车联盟也为此次罢工额外支出92万马克,要知道1954年作为公司盈利的第一年,盈利 数额约40万马克。

同年,德国钢铁巨人弗雷德里希·福利克收购了汽车联盟部分股权。1957年,福利克建议戴姆勒-奔驰公司并购汽车联盟,当时福利克持有汽车联盟40%的股份,持有奔驰25%的股份。他的建议得到了瑞士富豪恩斯特的支持,恩斯特持有汽车联盟41%的股份。

“婚姻”不幸,好事多磨

1958年4月24日,戴姆勒-奔驰以4100万马克的价格收购了汽车联盟88%的股份,1959年,汽车联盟将剩余股份出售给戴姆勒-奔驰。

1958 年底,汽车联盟在因戈尔斯塔特有3,700名员工,一年以后,员工数量增至5,700人。快速的发展使得汽车联盟决定将生产基地于1961年迁至因戈尔斯 塔特,并于1962年将总部也迁了过来。但好景不长,同样是1962年,新汽车联盟的生产和销售却处于低迷状态。

1964年,是决定奥迪日后发展的重要一年。由于戴姆勒-奔驰与汽车联盟无法愉快合作,汽车联盟的财政危机难以解决,奔驰决定将汽车联盟转售给大众汽车公司,也正是这一交易,改变了奥迪接下来数十年的发展。

从1964年起,汽车联盟的所有股份分阶段出售给大众汽车公司,到1966年,大众公司拥有了汽车联盟的全部股份,这些股份一共花了大众2.97亿马克。

理清关系,整装待发

被大众收购后,公司免于破产,但因技术的落后公司始终未能走入正轨,所以在发展初期,汽车联盟主要是为大众汽车组装甲壳虫系列轿车。直到1965年8月,新“奥迪”汽车投放市场以后,汽车联盟逐渐走出困境。

老天似乎喜欢跟汽车联盟开玩笑,1966年到1967年,德国突然遭遇经济大萧条,汽车联盟再次受到重创,大量削减了生产量。

直到1969年,汽车联盟与NSU汽车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并协议。新公司奥迪-NSU汽车股份公司成立了,总部设在内卡苏姆。

1974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对汽车市场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奥迪也难逃于此。在产量一度削减的情况下,裁员不可避免。经历了大规模裁员,1975年底,汽车工业复苏,奥迪终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1977年3月,最后一辆NSU R80汽车下线,从此以后,所有在内卡苏姆生产的汽车都被叫做“奥迪”。

奥迪-NSU汽车公司正式变更成奥迪汽车股份公司是在1985年,同时公司注册地址从内卡苏姆迁至因戈尔斯塔特。

Quattro开启奥迪神话

620x0_1_q87_autohomedealer__wKgFVlf_JCKAZppiAAFrgI6bBsY697.jpg

Quattro是德国的一家机械公司,quattro即全时四驱系统,其核心部件为托森中央差速器(Torsen)。其特点就是能够非常迅速的调节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把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很精确迅速的分配给四个车轮,达到四个车轮的最大工作效率。

正常路况行驶时,这套系统会以50:50来分配前后轴的动力,在特殊路面时,会根据既定情况调整前后轴动力输出,这对整车输出动力的利用和行驶稳定性有非常大的帮助。

为什么奥迪的quattro在人们眼里会如此神奇,看看它为奥迪作出的贡献就明白了。

1981 年,奥迪公司第一次选择四驱车型参加世界越野锦标赛(WRC)就获得了三项冠军。一年后,奥迪又带着quattro拿到了world brand锦标赛冠军,并于1984年再度夺魁。1983年和1984年两年,奥迪同样获得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当时有一种说法,足球比赛踢点球进球的概率 不到80%,而奥迪quattro参加比赛夺冠的概率超过了80%,相比于踢点球,quattro车型夺冠要来的更容易。

三十年深耕中国,终得加冕

78_494016228_20090927153342.jpg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轿车产量非常低,平均千人拥有量仅为0.7辆,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倒数第一。1985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国内供不应求,这给了进口轿车机会。一年时间,进口汽车达到创纪录的34.5万辆,消耗量当时大量的外汇资源。

为改变这一状况,并复兴红旗品牌,一汽厂长耿昭杰开始对一汽进行改革,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车技术成为改革关进。另一方面,这样做还能为红旗的复兴提供必要的整车技术,于是,奥迪100成了一汽最好的选择。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奥迪正式开启中国之路。选择了与一汽合作,在当时来看对奥迪以后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1990年,一汽奥迪轿车组装线建成。

在当时,奥迪100的配置非常简单,即便是如此,奥迪100在国内还是豪华车型的存在,加上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性,汽车流通仍以物资局等国营单位统购统销为主。因此,首批499辆奥迪100还未面世,就被政府部门抢购一空,奥迪100也成为“高级官车”的指定座驾。

1996年5月20日,第一辆奥迪200轿车在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下线;1997年5月31日,奥迪在国内产量达10万。10万辆的产量不仅满足了国内高档公务车的需求,也抑制住了进口车对中国高端车市场的冲击。

1999年9月6日,奥迪A6在一汽-大众下线,奥迪在中国迎来了产品换代升级时期。A6下线后仍是政府部门的最爱,奥迪在中国“官车”的形象得以延续下去。

2000年3月28日,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奥迪特许经销商北京中润发公司正式开业,2001年5月,奥迪A8正式投放中国市场,标志着奥迪的旗舰车型正式登入中国。

在国内的三十年里,奥迪没有一年让豪华品牌销量冠军这个头衔在国内市场旁落。奥迪在国内的地位非常稳固,品牌形象也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国内市场,奥迪产品一直深得人心。

突破科技,启迪未来

5f39ddce49c7882c.jpg

从最开始的TDI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到后来的世界第一辆全铝车身汽车,再到近几年人们冠以“灯厂”的别称,直至最新的L3级自动驾驶技术,奥迪的生命历程,始终于“科技”相联。其品牌的成功,就在于一直在寻求机械技术与科技技术的突破。

1992 年,一辆表针的奥迪80 TDI轿车环游世界,行驶了40,273公里,平均时速85.8公里,平均油耗只有3.78L;1993年东京车展,奥迪带来了全世界第一辆采用全铝车身 架构(asf)的汽车;1994年3月全铝车身的奥迪A8首次公开亮相,开启了奥迪A系列的辉煌销量。

1998年,奥迪成功收购了世界著名的跑车制造公司兰博基尼和英国赛车发动机公司科斯沃斯,从此,奥迪的高性能跑车也有了自己的地位。

到今天,奥迪已经走过了119年,经历过组建、解散、再重组,也经历过收购、被转让,如今我们看到的奥迪已经是能跻身世界顶级的汽车品牌了。凭借对技术的不断追求和对未来的高瞻远瞩,奥迪总是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稳步向前。

拥有核心技术的车企很难被时代淘汰,“突破科技·启迪未来”这句品牌标语也将伴随着奥迪一直走下去。